“每一个来方舱的人,都有自己的故事。”我省第七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高军如是说道。
“心若向阳,无畏悲伤;中华一心,山河无恙!”几天前,正在安义县集中休养的他,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。虽然已经凯旋,但他仍时刻关注着疫情,惦记着那些还在与病魔抗争的患者和战友。
和每一个在方舱里待过的人一样,高军也有自己的故事。谈论起在武汉、在方舱的日子,他仿佛历历在目。他说,自己最忘不了的,是方舱里那一抹抹坚强的微笑,那给予自己无穷力量的微笑。
2月21日,高军和同事们“全副武装”地走进了武汉江汉经济开发区方舱医院。在那里,他们收治的第一个患者,是一名在抗“疫”一线不慎被感染的“战友”——武汉一家三甲医院28岁的护士李婷(化名)。“当时,这姑娘的病情并不乐观。”高军回忆道。尽管这样,在方舱的日子里,李婷的脸上始终透着一种勇士般的微笑。不过,身为战友的高军,仍然从她的眼神里,看到了一丝深藏的不安。高军试着通过交流,为她加油鼓劲。可她却总是淡定地笑着,对战友们的支持充满着感激。多次沟通之后,高军才了解到,其实李婷工作的医院,本身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,但她并没有住进自己所在的医院,而是来到了方舱,因为她要把床位留给更需要的患者。
“这就是我们的战友,生病了仍还在为了别人而咬牙微笑。她越是笑得淡定,我心里就越难受。”高军告诉记者,那一刻,他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。
高军收治的另一名“特殊”患者,也是一名护士,来自武汉一家社区医院。高军清晰地记得,2月23日那一天,她一直在病区笑着给病友们加油打气。可谁又能想到,就在几小时前,她还在医生面前流下了眼泪。原来,她所在医院也有多名同事先后被确诊。当时,眼前这名战友的哭泣,反倒让高军冷静下来,他没有去劝阻,而是静静地守在一旁,因为他很清楚——只有在战友面前,这些看似无比坚强的“战士”,才会流露出自己最软弱的一面。
高军说,从她们身上,他感到了一种医护人员在危难时刻展现出来的职业精神,这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。
3月7日,病区里一位60来岁的大姐接到了治愈出舱的通知,可是她却要求再住两天,“没见到高主任,我不敢出院。”原来,这位大姐2月21日入住方舱医院时病情较为严重。高军每隔一两天就会过来看望她,一来普及防疫知识,二来告知她治疗的效果,让她放宽心。半个多月下来,她已经对“高主任”产生了依赖。“对于患者来说,医护人员就是他们最大的希望。”高军说,正是时刻想到那些战友们坚强的微笑,不管自己看到患者痛苦时心里多难受,他都会像对这位大姐一样,把最好的状态展现给每一名患者,让方舱里荡漾着希望。
疫情发生以后,高军瞒着家人主动请缨,第一时间对院领导说:“只要祖国和人民有需要,请派我上!”短短十余字,朴实而坚定。来到武汉之后,接到可以正式收治病人的通知,负责排班的高军,又把第一个班排给了自己,勇当探路先锋。
传染病,不怕么?“是人都会怕。”但自己的专业知识让高军坚信,只要科学防护,可以保护好自己。妇产科医生,能行吗?作为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,从医25年,他干过胸外科,也参与过抗击非典疫情和汶川地震的救援,高军认为他有自己的优势。因此,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成立后,高军勇挑重担,不仅被上级组织任命为支部组织委员,还在方舱医院担任医疗组长,积极承担起医疗应急预案制定、治疗方案落实等多项重要工作。
3月18日清晨6时许,天刚刚亮,准备凯旋的高军,在收拾好回家的行囊之后,做的最后一件事,就是把酒店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,就像没人住过一样。临行前,他留下了一张字条:“坚守期间,承蒙关照。赣鄂同心,岁月无恙!”高军告诉记者,虽然很想家,可是真要走了,却没有归心似箭的感觉。
经过一个月的战“疫”,他的心已经和这座城市连在了一起。
来源自江西新闻客户端 江西日报。转载自江西新闻微信公众号 http://m.jxxw.com.cn/v4/index.php?c=Web_News&m=news_detail_v5&contentid=119563984&channleId=10091&siteId=55&from=timeline